首页 > 图片大全 > 佛学书籍 > 佛言佛语|十四册
  • 佛言佛语|第一册
  • 佛言佛语|第二册
  • 佛言佛语|第三册
  • 佛言佛语|第四册
  • 佛言佛语|第五册
  • 佛言佛语|第六册
  • 佛言佛语|第七册
  • 佛言佛语|第八册
  • 佛言佛语|第九册
  • 佛言佛语|第十册
  • 佛言佛语|第十一册
  • 佛言佛语|第十二册
  • 佛言佛语|第十三册
  • 佛言佛语|第十四册

佛言佛语|第一册

  • 学佛就是要学会将人间的烦恼事情拨开,人、事、物都是我们的障碍,想穿想明、彻底开悟, 才能回归人类之本性的美德。 用伤害别人来掩饰自己缺点的人,是心灵创伤的受害者。|佛言佛语第一册
  • 今生相遇的佛友,都是无数世共患难共修心积存的善缘,好好珍惜;今生的钱财名利,是轮回路上行善积德的福报;我们一生中的一些悲惨的遭遇,是我们轮回无法逃脱种因后的恶果,希望大家慎之善之而行之。|佛言佛语第一
  • 看事物不全面就是偏,一个再好的钟表不准点,就是偏,犹如扣纽扣,一个纽扣错,个个都错,扣到最后一个才发现原来自己的一生都是错的。|佛言佛语第一册
  • 查看更多
  • 佛言佛语|第二册

  • 狠斗私心一闪念, 做什么事要全心全意, 人在做,天在看,菩萨知道。要主动承认错误, 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。 |佛言佛语第二册
  • 有时一对别人评论,就有因果。 知因懂果,每天不懈的努力; 学佛后稍不留神就退步了。 要控制好自己的心态, 像不像菩萨,烦恼多不多, 精进不精进,菩萨靠自觉。 对人家的事要像自己一样, 对人要有公心
  • 越有本事越要谦虚,要有慈悲心, 就会和观世音菩萨接上气场了。 人是能克制的, 人就是靠毅力战胜自己的错误。 心时时刻刻提在弦上, 如果想到只要一个念头就会让自己轮回, 就不要再去起心动念。 |
  • 查看更多
  • 佛言佛语|第三册

  • 心念散,魂不齐; 心念定,智慧齐。 一个人心念定, 无事是贵人,心常莫造作。 在日常生活中,要用无事来解决这个问题, 不去惹事就不会生非; 要安然,才能平安; 心要平安,才能真正的无恙。|佛言佛语 第
  • 一滴墨汁落在一杯清水里, 这杯水立刻变色,不能喝了; 一滴墨汁如果融在大海里, 大海依然是蔚蓝色的大海。 为什么?因为两者的肚量不一样。不熟的麦穗直直地向上挺着, 成熟的麦穗低垂着头。 为什么?因为两
  • 学会感恩, 得到别人的帮助更要帮助别人, 要感恩大自然的付出, 感恩父母的教养, 感恩佛情友情, 感恩佛法让我们开悟。|佛言佛语 第三册
  • 查看更多
  • 佛言佛语|第四册

  • 佛言佛语第四册_封面
  • 做菩萨是光荣的,自私之人是可耻的。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, 一切都是菩萨的安排。 因果是自己做出来的,与别人无关。 |佛言佛语 第四册
  • 痛苦的时候,能笑得出来,就是放下。 去掉私心杂念,慢慢就会成为菩萨。 没有智慧的人,才有罣碍。 拥有智慧了,放下了,就是没有罣碍。 |佛言佛语 第四册
  • 查看更多
  • 佛言佛语|第五册

  • 观自在, 常观自己在佛界, 精神解离出世间。 要智慧人生,佛法人生,脱离此岸, 才能到达彼岸。 以禅定来达到妙心。|佛言佛语 第五册
  • 遇事能解决,就会有般若; 遇事生烦恼,就是没智慧。 人到无求品自高。 什么都不求的人, 会受到别人的尊重。 无求则心平静。 |佛言佛语 第五册
  • 要念念如一, 心境如一, 生活如一, 人活着都是活在一种概念中。 遇到事情就要感觉到很正常的, 慢慢就会习以为常, 这才是随遇而安。 |佛言佛语 第五册
  • 查看更多
  • 佛言佛语|第六册

  • 学佛修心,悟性很重要。 不开悟的人,天天在造业。 无我的境界就是菩萨, 就是无我相, 把自己都忘记了,心中只有别人。 想超脱六道,必须无我, 这是一个很高的境界。 非我之我,非我非我所,就是觉醒。 |
  • 一个学佛人 要有肉体之光和智慧之光 才能拥有佛性之光。 什么叫充实?帮助别人。 什么叫修心?改变自己。 什么叫开悟?放下自己。 |佛言佛语 第六册
  • 说是道非,就会被别人说是非。 说话要让别人开心快乐, 境界的提高用智慧。 心中装多少众生, 才会有多大能量。 菩萨心中装着天下众生, 菩萨就有无限的能量。 |佛言佛语 第六册
  • 查看更多
  • 佛言佛语|第七册

  • 烦恼天天有,不捡自然无。 要看破世间的 一切烦恼和世间的一切现象, 想通想明白就是哲理。 众生只要在人间一定会污染, 修到没有污染,不知道烦恼, 没有受想行识,看破看穿看空, 就是菩萨的证悟, 就能悟
  • 学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喜舍 要学到具足,才能圆融, 才不会被染着; 有了圆融,才不会执着。 佛法给大家带来帮助, 让大家都能开悟。 话多伤人,计较伤神, 与其伤人又伤神,不如常念观世音。 |佛言佛语(七)
  • 学佛人一定要: 不忘人恩,不念人过, 不思人非,不计人怨。 学佛人庄严在心, 慈悲于行,没有恐惧,放下解脱。 大家一定要记住, 努力好好学佛,认认真真拜佛, 欢欢喜喜成佛。 |佛言佛语(七)
  • 查看更多
  • 佛言佛语|第八册

  • 慎终如始,不忘初心。 人道是心念所至, 世间万象归于心。 放过自己容易, 宽容别人最难。 |佛言佛语(八)
  • 执着是一种负担, 执着会造成迷失, 迷失会成为一种痛苦。 心中任何的放逸就是破戒, 持戒的过程就是修道。 |佛言佛语(八)
  • 说话要有分量, 做人要有气量。 行为要有力量, 学佛要有能量。 改心,改念,改命运。 |佛言佛语(八)
  • 查看更多
  • 佛言佛语|第九册

  • 生命的真实性在于过程, 执着过程会带来痛苦, 放下过程才能懂得苦空无常, 而离开过程 才是真实生命的开始。 一种智慧被人间称为理智。 |佛言佛语(九)
  • 人生如梦,瞬间消失。 看似内心可以坚持的“道理” 其实就是执着偏执的“歪理” 替天行道,道在心中, 实心是道场。 |佛言佛语(九)
  • 悟性是内心深处的感受, 觉悟是内在能量的确认。 每天能感知幸福的人, 是活在莲花中的人。 |佛言佛语(九)
  • 查看更多
  • 佛言佛语|第十册

  • 只有人的开悟, 才有菩萨的觉悟。 一个人只有活在佛海中, 他才会拥有真正的生命。 佛的觉悟,是一种真正的解脱; 人的觉悟,是走向解脱的开始。 |佛言佛语(十)
  • 觉 悟 当一个人在觉悟中, 他已经在进步中。 先有觉,后有悟; 没有觉,不开悟。 一个不了解自己身体的人, 他会把身体弄垮; 一个不了解自己错误的人, 他会把人格弄歪。 菩萨的觉悟,那是一种自悟; 人
  • 只有当你知道烦恼都会消失的时候, 你才能流露出法喜。 学会认识人间的真谛, 开悟佛性,明理自性, 内心才能干净。 虚空的名利,永远不要去贪; 学佛的感恩,永远不能忘。 记住自己学佛的初始心, 你才能有
  • 查看更多
  • 佛言佛语|第十一册

  • 没有烦恼的时候不要惹烦恼, 有烦恼的时候不要怕烦恼。 烦恼到,智慧跑; 烦恼离,痛苦移; 没烦恼,放下好; 去烦恼,境界高。 (白话小诗一首) |佛言佛语(十一)
  • 慧命真实不虚, 如不开悟当下, 人生昙花一现。 须严守戒律,精进向善, 抓住一世为人的机会, 消业障,积资粮,增功德。 时光一去不复返, 圆满的人生, 是在修心为上的真理之中, 重见慧命的曙光。 |佛
  • 静观世界 多慈悲,多感恩,多爱惜众生, 就会拥有人间菩萨的基础。 远离红尘,静观世界, 你会重新认识这个世界的“无常”, 这就是你开悟人生的机缘。 名利即幻,财富皆空, 但人对于名利, 总是以为这是属
  • 查看更多
  • 佛言佛语|第十二册

  • 过去心情难形容, 犯错找理逞英雄。 洗心革面像整容, 重新做人最光荣。 在观世音菩萨诞辰的日子里, 师父希望大家, 以最纯洁的心灵, 纪念伟大的观世音菩萨诞辰。 希望大家一起多忏悔, 多感恩伟大的 观
  • 所以念礼佛大忏悔文, 是解决伤害自己和伤害别人的法宝。 实心忏悔是法宝, 补救错误自己好。 我执我见闯大祸, 忏其前愆悔后过。 长期念礼佛大忏悔文, 你会在内心有一种 制约自己犯错的力量。 这种制约力
  • 念礼佛大忏悔文, 就是请菩萨给你加持, 来消除你过去所作的孽力, 让业力的种子不再生长出孽障。 修养越高、境界越高的人, 越能和别人说“对不起,我错了”, 其实这就是人间的实心忏悔。 因为过去对别人的
  • 查看更多
  • 佛言佛语|第十三册

  • 緣聚則生,緣滅則亡。 世間萬法,生滅不已。 夢幻泡影,諸法無相。 去除一切之相, 最後連“空相”都要去除, 才能解脫自身的煩惱障, 進入“無相法門”。 不思善來不思惡, 無所住心行功德。 世間萬法唯心
  • 佛菩薩雖度盡一切眾生, 佛菩薩卻認為 實無一眾生可度的高境界。 就猶如一個母親, 做完了所有的家務, 但卻說自己沒有做什麼, 一點也不罣礙。 這就是有漏功德和功德圓滿的分別。 這也就是為什麼, 有時候
  • 因緣而生人間道, 因緣而滅人間理。 甚深微妙佛法義, 人間真道四聖諦。 學佛人要控制好自己的意念。 著相行善,總希望有回報地行善, 念念不忘自己的功德, 這樣對你的心淨就會有所阻礙, 變成有漏功德。
  • 查看更多
  • 佛言佛语|第十四册

  • 懂得佛的忍辱, 你就能夠把佛常放在心上, 你就懂得佛的慈悲。 懂得佛的戒律,你就不會生出貪心, 碰到問題就能夠化解煩惱。 所以我們不管碰到什麼事情, 要學會化解。 煩惱化掉了,業障消掉了, 我們的心才
  • 如果有些人不理解佛的心, 這種人活在世界上, 是一個麻木之人, 也是一個不懂倫理綱常之人, 用現在的話說, 就是一個沒有悟性之人。 所以師父讓你們學佛要心中有佛, 你才能明理,才能心中懂得佛理, 你才
  • 其實這種力量來自於 佛的六波羅蜜精神。 心中要總想著菩薩保佑, 正能量就來了。 師父曾經講過, 我們不但學佛, 而且要懂佛。 懂就是理解, 懂佛就是理解佛的心。 你要用內心深處的這顆佛心 來幫助你自己
  • 查看更多




    • 首页
      App
      网站大全
      首页
      搜索大全
    • 佛恩
      佛台
      师恩
      Download
    • 知识库
      视频大全
      音频大全
      白话佛法
      心灵百科
      入门合集
      电台节目
      法会合集
      佛法书籍
      一键畅听
      经文合集
      答疑解惑
    • 专题
      五大法宝
      博客速递
      佛法共修
      专题大全
      佛学图片
      每日最新
      精彩分享
      师父讲故事
      佛法育众
      电子书籍
    • 链接
      官网博客
      官网视频
      心灵百科
      资料库
      百花齐放
      心灵音频
      各类下载
      language